- 2022年9月22日 星期四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云端守护,“救”在身边
2022年9月22日
10年来,各级各部门大力推动现代科技手段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度融合,促进平安中国建设。随着众多智慧化的“互联网+养老服务”得到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本报记者王宇) 【 关键词 老有所安 】 时代脉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密集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动养老服务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广大老年人的养老生活也不断科技化、智能化,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实施“智慧助老”行动,是新时代老龄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自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7年联合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以来,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日渐成为守护老年人健康和安全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2020年,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推动了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创建。10年来,党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我国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上升到2021年的98.62%,始终保持高位。 个人印记 今年夏天的持续高温,让很多老年人颇为难熬。家住江苏南京江宁区作厂馨苑的殷成兰,虽是高龄独居老人,但因为有“小江家护”智能手环的陪伴,让她倍感清凉。 殷成兰佩戴在左手上的“小江家护”,不仅能监测她的心率、血压等身体数据,还具有智能定位、跌倒报警功能,而且与江宁区的“互联网+养老院”呼叫中心互联互通。今年7月以来的两个多月,该中心工作人员给殷成兰打电话的频率比平时有所增加,为的是提醒她高温天气尽量别出门,空调温度也不要调得太低,同时询问她是否需要其他帮助。 实际上,殷成兰享受这种“云端守护”已有多年。她患有高血压、支气管炎等基础病,10年前老伴去世后她一直独居,是当地的“重点关注对象”。2018年,江宁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为全区80周岁以上高龄、空巢、独居等老人购买居家上门服务,同时引入专业第三方社会机构,依托“小江家护”系统平台,采取“基础服务+个人定制”相结合的方式,为居家老人安装智能设备。殷成兰就是服务对象之一。 在殷成兰家的客厅里,有一台无线红外探测器,这个巴掌大的小盒子24小时工作,当监测到房间里长时间没有人员活动迹象时,就会向江宁区“互联网+养老院”平台发送信息,由专业护理员对接联络或上门查看。此外,殷成兰家里还免费安装了联网式烟雾感应报警器、可燃气体泄漏感应报警器,与江宁区“互联网+养老院”呼叫中心和江宁区消防大队119平台对接。一旦发生报警,就能多方联动。殷成兰自己也可以在紧急情形下长按智能手环上的SOS键3秒,获得救援。 有了这些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加持,殷成兰这些年来从没在家里遭遇过意外。她告诉记者,两年前,一个邻居在家煮粥时,因忘记关火外出导致粥在锅中煮干冒烟,触发了烟雾报警器,幸好呼叫中心工作人员及时联系到这位老人,才避免了一次火情的发生。“有高科技和这么多人在背后保护我,独居生活也没什么好担心的。”殷成兰说。 她不知道的是,江宁区为高龄、空巢、独居老人保驾护航的“小江家护”,正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评定的第一批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示范案例之一。